熊猫基地导致大熊猫近亲繁殖?谣言!

 

▲图源“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”微信公众号

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熊猫人工繁育,于本世纪初突破了大熊猫发情难、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等三大难题,种群得以快速增长。本世纪以来,为保护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,避免近亲繁殖,各机构加强了遗传管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合作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建群之初,只有6只救护自野外的病、饿大熊猫。通过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、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、北京动物园、重庆动物园、兰州动物园等机构交换大熊猫个体、精液等方式,获取种源,保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。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筹安排下,各大熊猫保护机构又联合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《大熊猫谱系》。在此基础上,按照遗传多样性保护的原则,国家有关部门将全部圈养大熊猫作为统一的整体实施种群遗传管理,使用专门软件计算并制订每年的大熊猫繁殖配对计划,用于指导圈养种群的遗传配对。从2012年起,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均会下发《圈养大熊猫优化繁殖配对方案》,各繁育机构严格遵照配对计划执行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,大熊猫遗传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,科学优化配对繁殖稳步推进,圈养种群数量稳步增长,种群遗传结构日益优化。至2023年大熊猫圈养数量达到728只,维持了建群者97.72%的遗传多样性,种群的平均近交系数仅0.0026。大熊猫迁地保护成绩巨大,已经成为国际上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的成功典范。经科学评估,现有大熊猫圈养种群可在200年内维持建群者90%遗传多样性,是一个健康、有活力、可持续发展的种群。下一步,我们将再接再厉,进一步巩固和优化圈养种群的遗传结构,为保护研究、科普教育、放归自然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因此,“熊猫基地导致大熊猫近亲繁殖,很多熊猫生病、残疾的言论”是谣言。

 

    

(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)